“奥威尔作品集”——译言古登堡计划


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大英殖民统治日薄西山之际的缅甸。相较于如今的“缅甸之春”,彼时的缅甸在奥威尔笔下会是怎样的景象?他个人对殖民主义和极权主义的观察又会怎样映射在主人公约翰·弗洛里身上?
辞去在缅甸的殖民警察职务,24岁的乔治?奥威尔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,四处流浪并尝试各种职业。他做过酒店洗碗工、教师、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。穷困潦倒,却也让出生中产阶级的他切身体验了底层的生活。奥威尔自己曾经提到“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,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”。 ?
1933年,奥威尔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成了小说《巴黎伦敦落魄记》,在第一人称的叙事中,苦难里仍透着黑色幽默。比如写又苦又累的洗碗工生活,仍不忘来一句经典的“大致来说,你点的菜越贵,就意味着你越有可能吃到更多的汗和口水”以作调侃。
此外,有论者认为,维根之行让奥威尔完成了转变,当他开始写作此书时,“当时,几乎好像一辈子都在他体内燃烧的暗火突然变得熊熊燃烧。” ?
后来,奥威尔将他的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《致敬加泰罗尼亚》,这部小说堪称他的“西班牙内战亲历回忆录”,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揭露了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,这也是奥威尔的成名作之一。

曼娜庄园里的一头猪“老麦哲”临死前号召庄园里的动物反抗人类剥削,建立动物自己当家做主的共和国。老麦哲死后,庄园里的两头猪继承了他的思想,将其总结为“动物主义”,并以此为革命纲领领导了一场起义,将人类赶出了庄园,实现了“动物当家做主”的愿望,并把庄园更名为“动物庄园”,同时制定了宪法性质的“七诫”。但起义成功不久以后,作为领导集团的猪发生内部政治斗争。革命领袖之一“斯诺鲍”被宣布为革命的叛徒遭到驱逐,而另一革命领袖“拿破仑”获得了庄园的绝对领导权。此后,猪领导集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特权,最终变成了比人类更甚的剥削者……

相关文章
版权声明
文章编辑:冷眼 ( 点击名字查看他发布的更多文章 )
文章标题:多一个人看奥威尔,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
文章链接:http://ccdigs.info/81101.html
标签: 乔治奥威尔, 自由